搶抓農田建設“黃金期”衡陽建設高標準農田耕地 379.07萬畝
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王倩雯報道 挖掘機在田埂里來回作業,調整田形、挖土筑壩;工人在鋪路基、和水泥、運砂漿、整修溝渠……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,在衡陽的田間地頭,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如火如荼。
在常寧市三角塘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,運輸車往返穿梭,挖掘機來回作業,為搶抓農田建設“黃金期”,大家都在加緊施工。不久后,這片800多畝的零碎小田地,將變成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連、旱能灌、澇能排”的標準化現代農田。
三角塘鎮位于丘陵地區,土地零散,坡多、臺地多、田埂多。過去,田間沒有農機作業道路,從種到收幾乎全靠人工。
對此,65歲的農戶張成光最有發言權,“以前的水稻田像蜘蛛網似的,到處都是‘插花地’,雜亂無章,合作社的大型機械開不進田里,機械化水平比較低?,F在政府為我們把田整齊了,還修建了水渠、機耕道,收割機、插秧機這些大型機械下田作業方便得很,今年種兩季水稻肯定是大豐收。”
項目負責人賀清生告訴記者,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圍繞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電、技、管、制綜合配套,達到集中連片、能排能灌、旱澇保收、宜機作業、穩產高產的效果。“目前,我們正搶抓晴好天氣,加快施工進度,每天都有5、6臺挖掘機同時作業,該鎮的2萬余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預計6月底可交付使用。
三角塘鎮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,只是衡陽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一個縮影。
近年來,衡陽市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體規劃,積極開展“小田改大田”及土地平整行動,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綜合整治,千方百計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“加法”,以田間耕作暢通為標準,通過小田變大田、田埂截彎取直、合理布局田間道路和漿砌路肩、鋪設碎石路面等方式,確保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旱能灌、澇能排、農機能下田,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耕作道路的通達度及等級。
同時,以產業規模壯大為標準,把現有未利用地和廢棄坑塘、溝渠、道路,開發復墾為可利用的耕地,改造低洼田,降低溝埂系數,增加耕地面積,提高耕地質量,調整農田耕種格局,以連片大規模農業種植為基礎,立足農業產業集中開發、規模經營,把傳統農業和景觀農業結合起來,帶動鄉村農業休閑觀光旅游,農田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升。以田間環境提質為標準,在加快農田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的基礎上,融入美麗鄉村元素,在農田道路、排水溝旁鋪設草皮、種植景觀樹,打造游步道、修建涼亭,提升項目形象,高產高效的美麗田園風景初步呈現。
經過努力,目前全市新劃定的耕地530.68萬畝,全市已建高標準農田耕地379.07萬畝,占耕地面積71.43%。全市待建高標準農田耕地151.61萬畝,占耕地面積28.57%。